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敝袊浆F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數字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范圍和影響,推動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不斷促進公平和效率更加統一。因此,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現代化,必須緊緊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必須堅持數字化創新引領發展,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更要深刻把握數字經濟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和作用路徑,全力推進“五個現代化”的有機統一。
以數據資源新稟賦重鑄人口規模新紅利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立足于中國基本國情提出的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里,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投入,推動制造業快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繁榮增長。但隨著發展的變化,這些人口紅利正逐漸改變。新時期,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如何重煥生機?數據新要素的出現為此提供了可能。數據要素具有邊際報酬遞增特性,體現為數據量越大,場景越豐富,數據使用價值就越高。而數據主要來源于人類活動。因此,占有全球18%人口的中國無疑具有世界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數據資源優勢,人口迎來了數字時代的新紅利。數字經濟助力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主要路徑在于改善人口結構和提高人口素質。
在人口結構方面,數字技術的虛擬、開放、共享等特征有助于打破城鄉之間的時空壁壘、信息壁壘、市場壁壘,促進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更為自由地流動,為城鎮化進程營造更好的環境條件。此外,數字經濟為城市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其巨大的創造效應催生了更多城市就業崗位,例如外賣員、滴滴司機、物流配送人員等,增加農村居民的轉移意愿和就業供給。在人口素質方面,無論是數字核心產業本身,還是數字技術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都對勞動力技能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其產生的“優勝劣汰”效應將倒逼全社會人力資本水平整體提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都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以數字技術新優勢增加共同富裕新機遇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扎根于社會主義本質提出的最能反映社會主義國家特色的現代化。共同富裕的重要一點是致富機會要相對均等。數字經濟能夠助力共同富裕的邏輯基點在于數字技術本質上是一種普惠性技術,這與社會主義本質緊密相關。數字經濟依托其“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技術特征,在經濟社會活動中形成了廣泛的正外部性,有助于改善傳統工業經濟下低收入群體難以獲得技術支持的劣勢地位,增加低收入群體的致富機會。
于后富群體而言,首先,致富機會不均等往往受教育程度影響,后者則導致了個人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的機會不均等。數字技術與教育相結合衍生的新型教育資源和遠程授課等新型教育方式,大幅改善了知識獲取的公平性,促進了“教育致富”。自2010年以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以及國內外高校已經陸續提供線上免費公開課程。其次,基于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數字普惠金融構建了以信用取締抵押的新金融體系,有效緩解了投融資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增加了廣大中低收入群體和中小企業的獲得借貸資金的機會,推動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促進了“創業致富”。再者,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各類社交網絡平臺空前發達,促進了“才華致富”。于先富群體而言,數字技術還有利于強化經濟活動的時空關聯性、產業關聯性和主體關聯性,能增強先富群體對后富群體的帶動作用。對政府部門而言,數字技術應用于政府治理,有利于全方位地提高政府服務和監管的精細化和智能化,增強政府決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健全完善政府在共同富裕中的體制保障作用。
以數字經濟新形態提升中華文明新高度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著力于解決中國主要矛盾的最能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數字經濟憑借其高效性和創新性的雙重特征,能夠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物質文明方面,數據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其蘊含的信息價值優化了傳統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進一步釋放了勞動生產力,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加快了物質產出和物質財富的創造速度。就GDP增速而言,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精神文明方面,數字經濟則有助于推動文化繁榮和基本公共服務改善。在文化領域,數字技術為系統化地記錄、保存、繼承廣大民間文學和民間文藝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普及、弘揚提供了更有力的方式?;跀底謱\生、VR、AR等技術的數字文旅產業以其資源無限和時空無界的新特性,不僅解決了傳統文旅的供需不均衡問題,更是帶來了全新的沉浸式旅客體驗,刺激了更多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興趣,滿足了人們對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精神需求。在社會服務領域,以各類公共服務平臺為主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進一步提高了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等公共資源的供需匹配效率,促進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提高了民生保障水平和居民幸福度。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匹配上,數字經濟所具有的長尾效應特性使得廣大消費者的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需求在最大化程度上得以滿足,延展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空間,提高了人們生活內容的多樣性。
以數字命運共同體共創人類發展新道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是基于新時代背景的最能體現全人類發展訴求的兩個現代化。環境保護及和平發展是全球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數字經濟的先天優勢更有利于打造綠色經濟和共享經濟。一方面,數字技術應用于能源生產和環境監測,能顯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監測效率,加強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的協同治理,從治理路徑上緩解環境問題。更重要的是,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核心技術應用于新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能大幅壓縮研發成本和市場化進程,助力能源結構加速變革,從治理根源上解決環境問題。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模式正在重塑,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數字技術通過簡化交易流程和透明交易信息,大幅減少了國際貿易的交易周期和交易成本,推進跨境數字服務貿易的蓬勃發展,深化了各國在經濟領域的分工和合作。更為深刻和長遠的影響在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促進了世界各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日益縮短、關系日益親近、文化日益交融,有助于增進交流與合作、減少對立和沖突,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互利共贏的和平發展道路。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